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国家倡导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推进健康家庭建设,要求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防结合,预防为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路径,预防接种则是具体措施之一,而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各类疫苗接种的主要场所,在提高疫苗接种率方面至关重要。

在全国预防接种日和世界免疫周到来之际,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联合支持的“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于4月23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该项目倡议深化社区医防融合新实践,推动地方形成成人预防服务新范式,通过征集各地优秀社区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提供实用科普指导,加强中老年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切实提高常见感染性疾病(带状疱疹、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全面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全国启动,发布成人预防“保典”促接种,助力成人预防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作为链接政府、医疗机构和居民个体的关键环节,是‘预防先行’理念落地的最前沿的阵地。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目标是希望以媒体为阵地,以社区为纽带,携手政府、医疗机构、基层工作者和千千万万个家庭,让疫苗护佑千万家,让健康中国能够给每个人带来福祉。

此次会议上,还公布了成人预防“保典”,包含成人预防接种时程表和社区预防接种十问十答,为成人预防接种提供实用指导,解答常见困惑。该“保典”由新华网作为发起单位,得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李娟的学术审核,以及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为联合支持单位,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预防先行”。

f96b29ac542204116149857972c78b3.jpg

e36ed778678afa17cd8ef1745fca32d.jpg

70d13fb717d8d153bae7f7297e06e98.jpg

面对我国3.1亿老年人口及多病共存挑战,疫苗接种的经济效益与健康价值愈发凸显。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指出:“对于全人群来讲,疫苗都是从控制到消除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成年人、中老年人来讲,流感、肺炎球菌和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可以大幅降低发病风险,接种疫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应该被大力科普和倡导积极接种。

以中老年群体高发的带状疱疹为例,其危害不容小觑。数据显示,约1/3的人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其中50岁以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其中,疼痛贯穿病程始终,犹如灼烧、电击、刀割、针刺、撕裂般,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不仅导致患者行动受限、睡眠障碍甚至抑郁,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也会加重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经济负担。据估计,中国每年带状疱疹疾病治疗花费约13亿元。面对这一双重健康与经济威胁,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方式。

探索多地实践路径,社区接种服务加速落地

随着全国启动会的号角吹响,这场以“预防先行”理念为核心的健康行动从全国层面逐渐走向地方,在上海市、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重庆市等多地同步落地开展,各地以“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探索成人疫苗接种的新路径,勾勒出成人预防接种服务的升级蓝图。

在江苏,“智慧化+精准化”成为破题关键。江苏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汪志国表示:“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创新,联动社区、疾控、医院等多方单位一起,通过智慧化、多元化等信息服务和科普宣传,不仅提升了疫苗接种的服务质量、接种便利性,同时也帮助我们的居民朋友对疫苗接种有了全新的认知。”当地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疫苗接种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并开设“预防接种评估咨询门诊”,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接种方案,让“精准预防”走进千家万户。

重庆则以“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目标,打造疫苗“储、运、种、管”全链条数字化网络。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副主任医师陈磊介绍:“我所在的渝中区率先在全市实现预防接种移动支付全覆盖,‘登记-付费-接种’无缝衔接,有力夯实免疫规划数字健康基座。随着疫苗科普工作持续开展,居民对疫苗的重要性认知和接种意愿得到提升,尤其在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等疫苗的接种人次持续增长。”

上海浦东新区三林社区的“医防融合”实践更具标杆意义——家庭医生化身“健康管家”,在日常诊疗中主动开具“电子预防接种处方”,将疫苗推荐嵌入慢病管理流程,并通过开设“老年接种专场”“带状疱疹疫苗优先门诊”等特色服务,让疫苗接种从“被动咨询”转为“主动干预”。上海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强调:“医防融合的本质,是让预防措施成为社区健康服务的‘标配’,当疫苗接种变得触手可及,居民的健康安全感才能真正落地。”

基层社区医生的关键作用,医防融合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权威科普手册的发布到基层创新经验的落地,从疾控系统的顶层设计到社区医生的一线实践,这场覆盖全国的免疫行动,正以“科学严谨+人文关怀”的双重逻辑,破解成人疫苗接种的认知与服务壁垒。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内率先试点成人疫苗处方的城市,目前已有1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参与,累计开具处方2万多张。青岛市南区南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刘乔表示:“我们主要围绕慢病基础病患者、独居高龄老人等重点人群‘量体裁衣’,分析他们的健康状况,提供接种意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这种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疫苗接种的针对性,也让预防理念深入人心。

而在河南,社区医生同样在医防融合的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郑州市郑东新区如意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成杰介绍:“我们实现了从病人接诊到疫苗接种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打通了医防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但王成杰也指出,尽管成人疫苗接种比例在逐步提升,但整体增速仍较为缓慢。他特别强调:“许多老年人因患有慢性病而对接种疫苗心存疑虑,但实际上,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要通过接种疫苗进行疾病预防。我们正在加强科普宣传,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预防观念。”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在启动会上进一步指出:“对于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接种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等疫苗,能够降低多病共存的风险,甚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例如北京市的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防某些病毒感染可以帮助延缓认知能力下降。一项大型新研究发现,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当前很多慢性病患者仍然不知道慢性病处于稳定期是可以接种疫苗的,还有一些患者普遍存在疫苗犹豫现象,而实际慢性病人群应当是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接种。

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与思考,充分体现了社区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正如刘乔医生所说,将预防关口前移,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接种方案,是提升社区健康管理水平的关键;而王成杰医生提到的医防融合全流程服务模式,以及对慢病人群接种认知的矫正,进一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随着各地创新实践的不断推进,一个以预防为中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网络正在加速构建,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